#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前言
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考了575分却惨遭赶出家门,这般离奇之事着实少见。
甚至连记者登门拜访调解都被拒之门外,连官方媒体也纷纷下场,但随着事情的曝光,评论区却不断涌现令人作呕的言论。
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情?又为何家长对小凯575分的高考成绩仍不满意呢?
天才少年的坠落
长沙顶尖高中“清北工厂”的学子——小凯,是这所学校里备受瞩目的尖子生,成绩稳稳地排在年级前50名,加上高考成绩575分,这个成绩在很多人听来都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可在小凯家中,却依旧不满意,甚至将孩子赶出家门!
高二之前,他的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100名,典型的“尖子生”,清北的种子选手,每次考试成绩公布,他的名字总是名列前茅,引得老师夸赞、同学羡慕,父母更是满心骄傲,对他寄予了厚望,满心期待着他能踏入985名校的大门,为家族争光。
展开剩余83%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高二那年,小凯的成绩如坐过山车般急剧下滑,名次一路狂跌至年级600名开外,让父母操碎了心,而罪魁祸首,是小凯的父母给他买了第一部手机,谁也没想到,这部手机竟成了小凯人生的转折点。
自从小凯沉迷手机后,曾经那个勤奋好学的少年,变成常常熬夜刷短视频,让他忘却了时间,也忘却了学业,第二天清晨,当同学们都在教室里朗朗早读时,他却因熬夜而疲惫不堪,甚至索性逃掉早读课,在宿舍呼呼大睡。
晚自习,他常常溜号,回到家后更是熬夜刷视频,第二天上课则昏昏欲睡,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从年级前100名暴跌至600多名。
老师察觉到小凯的异样后,多次约谈家长,希望能共同帮助小凯戒掉手机瘾,重回正轨,可无论怎么说,都毫无成效,父亲一气之下砸毁了他的手机,以为这样就可以断了他的手机梦。
可没想到小凯反抗更加更为激烈,他愤怒不已,砸毁家中的家电,甚至剪断了空调线,只留下自己房间的,感觉在他眼中,父母仿佛成了他的敌人,他还跑到外婆家,写下遗书,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恐吓父母,让他们妥协。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小凯考了575分,这个分数,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或许是一份不错的答卷,能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但在父母眼中,这与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他们认定这是小凯沉迷手机导致的发挥失常。
于是,愤怒与失望交织之下,父母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拒绝小凯用当前分数上大学,断绝经济支持,甚至更换了家门密码,将他扫地出门。
流落街头的少年
父亲给小凯给出三条“绝路”:一是留家复读,必须考上985名校,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决心,二是去县城找包吃包住的工作,自力更生,体验生活的艰辛,三是去长沙打工,在大城市里闯荡,学会独立。
在父亲看来,这是对小凯的严厉惩罚,也是给他的最后机会,希望他能借此幡然醒悟,但小凯却认为,这是父母在以“生存威胁”强迫他服从,是封建家长权威的极端体现,是对他的不尊重和不信任。
身无分文的小凯,就这样被无情地抛弃在了街头,他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着,又饥又热,此时的他,才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向路人乞讨。
他红着脸,低着头,小声地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请求帮助,可大多数人只是冷漠地看他一眼,便匆匆离去,只有少数好心人,会掏出几块钱递给他,他连忙接过,不停地说着“谢谢”,用这些钱,他买了几个馒头,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是他一天中唯一的食物。
小凯也曾多次拨打父亲的电话,希望父亲能够心软,让他回家,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要么是忙音,要么是父亲冷漠的拒绝,他又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也同样狠心,对他的哀求无动于衷。
在媒体采访时,小凯的父母态度坚决,他们表示:“必须考上 985,否则不送大学,各自安好”,这句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刺痛了小凯的心。
舆论场上的激烈交锋
小凯被父母扫地出门这一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后,迅速引发了轩然大波,网友们分成了支持父母和支持小凯两派,双方各执一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舆论交锋。
支持父母派秉持着“责任论”与“工具化教育”的观点,他们认为孩子成年后,父母便没有义务再养育孩子,小凯已经年满18岁,是一个成年人了,理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他们看来,小凯沉迷手机,荒废学业,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这是他自己不自律、不努力的结果。
而支持小凯派则强调“权利论”与“沟通缺失”,他们觉得父母的行为过于过激,是封建思想作祟,在现代社会,孩子虽然成年了,但在经济上往往还无法完全独立。
父母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断绝经济支持,将孩子赶出家门,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也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在路上万一在遇到什么坏人怎么办?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但无论如何,小凯和他父母之间的矛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开始反思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于:河南省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