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道战》的主要拍摄地河北省保定市冉庄村,因这部电影而闻名全国。那么,真实的冉庄地道是什么样的?冉庄地道战又是如何三战三捷,威震敌胆的?
据史料记载,直到1944年,冉庄还只有不完备的隐蔽洞。
这年腊月二十五,河北省清苑县武委会主任亲自来到冉庄,讲明日伪正在进行“冬季大扫荡”的形势,并介绍了其他村开展地道战的经验,号召冉庄人民积极修筑地道,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粉碎敌人的阴谋和野蛮劫掠。
冉庄党组织经过周密布置,从1945年1月8日到24日,在沟通原有隐蔽洞的基础上,修筑完成了主要干线约2.25千米的地道。
修建好的地道标准高,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从容进入其中转移,不仅不耽误生产和工作,还能保障群众资财、生命的安全。另外,利用地道还可以对敌人施行坚壁清野,让他们抢不到东西。衣服、粮食等物质资财,鸡、猪等牲口都可以进入地道,用我们的“三光”(人、物资、家畜都进入地道)粉碎敌人的“三光”。
图:被日军焚烧的中国居民房屋
冉庄地道的主要干线是供给武装和群众活动的基干地道,是地道的主要交通线,与其它建筑相通,以便行动、战斗。地道修筑完成后,冉庄又根据作战需要随战随挖,形成4条地道干线及24条地道支线,全长约15千米。
图:冉庄地道战形势图
冉庄地道内不仅设有油灯和指挥路牌,还设有“陷井”,用于陷落进入地道的敌人。井盖口中间带有活动圆轴的翻板,两端设有夹板,平时夹板固定,人、车可以正常通行,有敌情时将板抽出并盖上土伪装,敌人一踏上翻板,就会马上翻下去。
图:地道中的游击队员
这些地道与附近的水井也是相通的,既可以作气眼又方便取水。另外,地道中还设有储粮室、休息室、厨房、厕所等。
图:地道简图
地道的出入口分别设在屋内墙根壁、墙根地面、牲口槽、风箱下部、炕面、锅台等处。经伪装后,出入口极难被发现。
除此之外,冉庄在村主路口还构筑了多处高房、庙宇、地堡等工事。这些工事均连接地道,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射杀敌人,还便于转移和观察敌情,令敌人防不胜防。另外,各工事四周还埋有地雷,待敌人接近工事,就可以引爆。
图:与地道相接的地面作战工事
冉庄完备的战斗工事具备的优点:
1、三通,即高房、院落、地道相通。
2、三交叉,即明暗火力、高房和地堡火力、墙壁和地平堡火力交叉。
3、四好,即好打、好钻、好藏、好跑。
4、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毒、防水、防烟。
5、能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村落战有机结合,形成“地上地下一起打”的战斗网。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多人进犯冉庄。冉庄民兵20多人利用地道与敌战斗,毙伤日伪军13人。冉庄地道战首战告捷,极大鼓舞了军民斗志,稳定了群众情绪,开创了冉庄以弱胜强的战例。战后,清苑县武委会发给冉庄“英勇杀敌 战斗模范”奖旗一面。
6月20日,日伪军一个团再次进犯冉庄。冉庄投入民兵30多人,仅以17支步枪、6支抉枪、2支手枪及部分手榴弹、地雷等落后武器,依托地道击退了进犯之敌,毙伤日伪军29人。
两次失败后,敌人仍不死心。就在三天后的6月23日,日伪军两个团兵分三路,从东、西、北三面包围冉庄。冉庄民兵在区小队和邻村民兵的支援下奋勇作战,与日伪军激战13个小时,在仅伤1人的情况下毙伤日伪军33人。
图:从地道转入地面工事伏击敌人
冉庄三战三捷,威震敌胆。清苑县在冉庄村召开祝捷大会,冉庄收到县政府奖励的手枪一支,县大队奖励的大枪两支,还受到了冀中军区的表扬和嘉奖。
本文作者:北京市档案馆 张斌
参考资料:《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八路军 •回忆史料》《晋察冀画报》《晋察冀军区民兵斗争史丛书》《华北治安战》(日)《晋察冀日报》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