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发布2025年市南区小学入学学位预警提示。今年市南区是第一个发布学位预警的区市,最大的变化就是调整后,2026年入学,市南区仅有4所小学进行学位预警,分别为青岛镇江路小学、青岛大学路小学、青岛文登路小学,以及今年新增的青岛太平路小学,学位预警学校由此前的7所减少为4所。为何要进行学位预警调整?小学招生趋势如何?家长们现在是何心态?记者带您看看具体变化。
市南区学位预警学校缩减至4所
太平路小学首次纳入预警
此次市南区学位预警呈现出的最大变化就是学位预警学校由此前的7所减少为4所。2025年入学,市南区共有青岛莱芜一路小学、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青岛镇江路小学、青岛德县路小学、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文登路小学、以及青岛大学路小学,共7所学校实施学位预警。而今年经过调整后,2026年入学,市南区仅有4所小学进行学位预警,分别是青岛镇江路小学、青岛大学路小学、青岛文登路小学,以及今年新增的青岛太平路小学。青岛莱芜一路小学、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区实验校区)和青岛德县路小学教育集团(德县路校区)取消2026年学位预警。
此次预警的另一大变化就是部分学校落户时限的“松绑”。2025年想去青岛莱芜一路小学、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青岛镇江路小学、青岛德县路小学这四所学校上学,落户时间限定在2022年8月1日前,也就是说需提前3年落户;想去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文登路小学、青岛大学路小学三所学校上学,落户时间限定在2023年8月1日前,也就是说需提前2年落户。而此次调整后,2026年入学,四所预警学校中仅有青岛镇江路小学落户时间限定在2023年8月1日前,提前3年落户要求保持不变(2027年将缩短为提前2年落户);青岛大学路小学、青岛文登路小学、青岛太平路小学落户时间限定在2025年8月1日前,仅提前一年即可。
展开剩余67%学位预警学校减少透露哪些讯息?
供给与需求之间正发生变化
据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表示,受学龄人口排浪式波动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近年来,市南区部分学校入学压力仍持续保持高位。此次调整也不难看出是为应对“学龄人口排浪式波动”,结合城市更新与教育布局优化,通过精准分析预测、科学统筹资源所做出的安排,目的是切实保障入学权益,维护良好的教育生态。其实,市南区一直在系统整合潜在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优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硬件设施水平,打造优质教育环境。近年来,投入约13亿元完成9所中小学的新建、重建工程,新增建筑面积约16.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8000余个,投入约1亿元先后完成近50所(次)中小学的维修改造工程。
再来细看这几所学校。首先是青岛莱芜一路小学、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和青岛德县路小学取消2026年学位预警,一方面是直观地体现了二胎等出生政策调整变化对教育的影响,随着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学校学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改变,这三所学校的学位紧张情况得到缓解,招生政策也随之放宽。另一方面,多校区办学模式成了关键抓手,这三所学校通过市区联动、深挖学位潜力等举措,有效统筹了优质教育资源,显著缓解了学位紧张压力,故2026年不再需要预警。青岛大学路小学、青岛文登路小学和青岛太平路小学,这三所学校所在的市南中片,是家长们公认的知名优质学区,这里的热度虽随人口和落户政策调整有所降温,但“金字招牌”的吸引力仍在,家长们对这片学区的追捧,本质上是对长期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认可。而青岛镇江路小学多年来一直处于招生学位预警状态,尽管落户时间要求缩短,但不可忽视的是,镇江路小学的招生压力一直存在,学校在改扩建后,体量依然较大,尽管目前实施多校区办学,但分校区的南京路小学也是新建校舍,办学条件也是堪称一流,仍受家长追捧,这种压力还传导至片区对应的初中学校青岛五十九中,且从目前来看,招生压力呈逐步递增态势。
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发展
家长如何抉择?
虽然市南区如今是第一个发布学位预警的区市,但结合此前青岛民办小学招生从“一位难求”的火爆转向“多数直录”的情况,也不难看出,家长对教育资源的选择愈发趋于理性。
今年市内三区仅有三所需要通过电脑派位录取的民办小学。青岛超银小学165个派位学位吸引202人报名,报录比1.22:1;超银中学金沙路校区小学部85个学位对应 107 名报名者,报录比1.26:1;青岛志远学校小学部140个学位面临149人竞争,报录比1.06:1。榉园学校、海信学校、市北新世纪学校等十几所民办小学或小学部均因报名人数未超招生计划实行全员录取。
这种变化背后,是家长们越来越理性的选择。“以前说起民办小学,身边不少朋友挤破头都想让孩子去,总担心家门口的公办校不行,想着要么挤民办,要么砸钱买学区房。这两年明显感觉学校不一样了。”市民于女士表示,如今不论是民办还是公办,优质资源都特别多,还有集团化办学,小初高资源都能联动,“花大价钱额外买学区房的钱省下来了,我们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而且现在各个学校的配套设施也很完善。”
而这种心态的转变,也表明了家长们心里有了本明白账。“不光看名气,得实打实去学校门口转两圈,问问在校生家长的感受咋样。”家长王先生说,“接送方便不方便、除了文化课之外的课余活动丰不丰富,这些都得考虑,毕竟孩子要待六年呢。”在王先生看来,去别处买学区房意味着全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万一孩子不适应学校节奏,就“白折腾了”。
说到底,民办校招生冷静、公办校学位预警缓解,既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结果,也离不开家长们的理性回归。比如家长们不再盲从“名校光环”,而是从孩子成长实际出发,考量教育质量、生活成本、成长环境等实在因素。
(半岛全媒体记者 金鑫 郝春梅)
发布于:山东省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